咨询预约

人格适应:心理治疗中理解人类的新指南

人格适应 : 心理治疗中理解人类的新指南

TA疗法经典培训教材,一本理解人格的实用指南,做自己的人格诊疗师。


内容简介



人类从没有停止过猜想“人与人有什么不同”。我们会很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与我们的行为方式如此不同。有时,我们似乎很难理解是什么使一个人去做他所做的事情,甚至我们可能会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看成是反常的、疯狂的或不明智的。本书的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组合,正是这些人格特质的组合使我们既与他人有所不同,也与他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书的核心便是一种人格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六种人格适应类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他人的方式。此外,本书还特别说明了一种快速而准确地诊断人格适应类型的方法,被誉为一本理解人格的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艾恩·斯图尔特 (Ian Stewart)博士,是英国伯恩学院(The Berne Institute)的联合院长。他是“欧洲人际沟通分析协会”(EATA)和“国际人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的认证的教学和督导分析师。1998年因其“在欧洲的杰出的TA工作”而获得EATA的金奖。

范恩·琼斯(Vann Joines)博士,“国际人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认证的教学和督导分析师。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美国认证国家团体心理治疗师、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临床成员与认证督导、美国东南部团体和家庭治疗研究所所长、国际再决定疗法协会创始成员之一。他将“再决定疗法”团体治疗工作坊带到了世界上28个国家。


前  言



不同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解释各有不同。例如,为什么有些人更富有攻击性?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本能——一种自我毁灭的愿望,但是,人格健康者不会自我毁灭,会以攻击外在客体的方式表达这种本能。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的稳定性,认为小时候攻击性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生物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遗传或生理学变量是攻击行为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爱攻击,睾丸激素分泌更多。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是:人性本善,如果个体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个体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那么他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攻击别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派认为,攻击性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攻击行为得到强化,攻击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表现出何种行为取决于其对环境因素的解释,个体将环境因素解释为威胁因素时容易产生攻击。

对于攻击性,以上六种人格心理学流派各有解释。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杰瑞·伯格俏皮地将这种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喻为盲人摸象,认为各派局于一隅,各执一词。那么,人格适应理论如何解释攻击性呢?我相信,读者朋友们不可能在现有的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中找到答案。人格适应理论就在你从未到达过的地方等着你。当你与它相遇时,它定会为你送上一份惊喜,让你看到整头大象。

人格适应理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理论呢?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尝试理解人格并给它分类。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泰奥夫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就对一些主要的人格特质进行过描述,并以它们为基础发展出一种人格分类方法。经过21个世纪的探索,到了17世纪中叶,笛卡尔(Descartes,1649)感叹:“古代先哲们传给我们的有缺陷的科学,只是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写就的……他们教给我们的东西微乎其微,而且多数还不可信。尽管我一直追随他们的步伐,但我根本找不到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当作没有被前人探讨过一样来研究。”直到19世纪,人格类型学领域也没有产生突出的成果。笛卡尔、霍布斯(Hobbes)、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其他时代先锋,把更多精力花在对人性的哲学思辨上,而不是花在对人格类型进行描述上。

20世纪,有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了同时包含正常与异常人格的系统。米伦(Millon,1981)指出了这些研究各自存在的问题。他对卡特尔(Cattell)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16PF)的评论是:“在他的研究中,每个集群中的特质既不能合并为临床上的综合征,又不具备足够的多样性以形成一个综合性分类。”他对艾森克(Eysenck)的研究的看法是:“他提出的人格类别从临床的角度来看不够多样。”他对荣格(Jung)关于人格类型的分类的看法是:“荣格的人格分类对我们理解病人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因为它反映的是他对人格结构本质的理论猜想,而不是日常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米伦看来,阿德勒(Adler)的分类也有同样的缺陷。“弗洛伊德(Freud)等精神分析学家关注的主要是病理状态,对于解释健康的人格过程的作用较小,更不用说个体成长了。”这说明心理学急需一个可以普遍被人接受的人格分类系统。

米勒和马加罗(Miller & Magaro,1977)指出:“将多个人格维度组合成一个多维度人格类型理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它会更新、更复杂。”这种理论认为,所有人格类型或人格方式都应包含一系列具体的心理防御组合、认知和情感方式、信念与价值体系、道德发展等。属于同一种人格类型的人应该根据这些因素或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他们在主要特点上又是相同的……每种人格类型又包含着各种适应状态,从适应良好的“正常”人,到适应不良的住院病人。也就是说,不能说哪种人格类型是病态的,只能说每种人格类型中都包含一些“不正常”的人。读过《人格适应》这本书之后,相信读者自己会判断“人格适应理论”是否是一种可以实现以上目标的人格理论。

人格适应理论是否是人格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人格适应理论是否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当今人格理论发展的最新进展?

带着对保罗·威尔(Paul Ware)、泰比·凯勒(Taibi Kahler)、艾恩·斯图尔特(Ian Stewart)、范恩·琼斯(Vann Joines)等人格适应理论创立者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我的课题组开始了对人格适应理论的研究。翻译《人格适应》这本书就是这样一趟快乐之旅,印刻了我几届研究生的足迹,凝结了很多人的努力。

2009年,在我写作《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学》(2014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时,为了在书中纳入人格适应的内容,研究生王陵宇和宗小力翻译了《人格适应》的前十四章。2011年5月,研究生辛伟华在她的学位论文《企事业单位员工人格适应的结构测量》中,首次对人格适应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建立了中国人的常模,让我们对人格适应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有了初步的准备。2015年,研究生张思雪完成了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五章的翻译。2016年,研究生胡雅琪翻译了“附录B”和“附录C”,王艺颖翻译了“前言”和“词汇表”,邱爽抄写并校对了“参考文献”。

在完成《人格适应》的初译稿后,2016年11月,我们将本书的作者之一、美国东南部团体与家庭治疗研究所的所长琼斯博士请到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为期四天的“人格适应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沟通分析(以下简称TA)领域的三十多名学员参加了那次工作坊。琼斯博士的洞见和学员们的反馈,加深了我们对人格适应理论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翻译本书的自信。

2018年,在完全掌握人格适应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翻译。具体分工是:李洁玲(第一至二十章)、陈佳妮(第二十一章)、杨硕磊(二十二章)、王筱璇(第二十三章)、张思雪(第二十四章至词汇表)。杨硕磊、高珩对全书进行了润色,王筱璇重新审核了专业词汇。美国莱斯大学心理系的田盈雪博士凭借对美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英文水平,审阅并校对了全书。至此,本书可以奉献给热爱它的读者朋友们了!始生之物,如化蝶之蛹,其形必丑。

创建时间:2020-09-23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