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

人生脚本:关于自己一生的故事

        你从一出生就开始写,在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好剧情的大纲。
        七岁时,已经完成了故事内容的主要细节。从七岁到十二岁,你把内容润饰好并加添一些情节,青少年期你会重审自己的故事,更新它,使其符合真实生活的特性。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你的故事有开头,有中间的剧情,还有一个结尾,其中包括了各种角色,有男女英雄,有反派人物,有配角,还有跑龙套的角色。剧情包括了主题和次要的情节。可能是喜剧,也可能是悲剧;或是引人入胜,烦闷无趣;可能振奋人心,也可能不太体面。
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故事是怎么开始的都已不记得了,到目前为止,你可能还不知道整篇故事都是自己写下来的,可是多年来你却很自然地把这个故事活出来,这个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脚本。

本质与定义
 
        人生脚本的理论最早是由伯恩和一群同事(最有名的就是史坦能)在六○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之后有许多人在原有的观念上继续建构,而成为TA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环。到现在,自我状态模式和人生脚本这两个部分被认为是TA的核心观念。(注一)
        在《团体治疗的原则》(Principles of group treatment)一书中,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之后,在《语意与心理分析》(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一书中,他做了更完整的定义:“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要想彻底了解人生脚本的意义,就要仔细探讨它的定义。

人生脚本是一生的计画
 
        “成人的生活型态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这个观念,不只是TA,许多心理学派都认为很重要。与别人不同的是,TA理论认为小孩就已为自己的一生订下了特别的计划,而不只是有一个对世界整体的看法而已。这一生的计划被安排得像一出戏,有明显的开场、剧情和结尾。
 
人生脚本会走向预定的结局
 
        人生脚本理论还有一个与其他学派泾渭分明的看法,就是人一生的计划会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当小孩写下自己生活的剧情时,也包含了结尾那一幕,所有其他的场景,从一开场,为的就是这最后一幕。
以专业用语来说,我们把这最后一幕称为脚本的结局。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把脚本活出来,并且表现出会把自己带向结局的行为。
 
 
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
 
        伯恩说人生脚本是童年期针对一生的计划,也就是说,是小孩自己决定了一生的计划,而不是单纯受到外力(如父母、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以TA的专业用语表达的话;就是“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
        不同的小孩在相同的环境长大时,他们会各自决定不同的一生计划。伯恩举一对兄弟为例,他们的母亲告诉他们:“你们的命运就是一辈子住在疯人院里。”其中一人真的发疯长期住在精神病院,另一个却成为精神科医师。
         在脚本理论里,“决定”有其特别的意义,不同于字典的定义。小孩对脚本的决定并不是出于深思熟虑,如同我们所想的大人做决定的情形。最早期的决定是从感觉出来的,在小孩还听不懂语言的时候就有了,他们对现实的了解也是经由与大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的。

人生脚本会被父母强化
 
        虽然父母不能左右小孩的决定,但他们有很大的影响。从小孩刚出生,父母就传递许多讯息给他,他会根据这些讯息形成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脚本讯息的传递包括了口语和非口语的方式,小孩以此为架构,做出脚本里的重要决定。在第13和14章会谈到各种脚本讯息,以及这些讯息如何影响小孩的决定。
        就成年人而言,幼年的记忆可能只存在幻想和梦境里,除非花时间来挖掘并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否则无法察觉早期所做的决定,但它们会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说到人生脚本会经由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时,最好把证明这两个字用引号括起来,因为我们所做的,是以自己的参考架构来解释发生的事实,使事实看起来可以证明我们所决定的脚本。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儿童自我里,会把不符合人生脚本的观点视为一种威胁,这种威胁会影响我们,使我们的需要不得满足,甚至危及生存。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漠视、再定义和参考架构,这些都会扭曲事实,进而形成生活里的问题。

人生脚本的类别
 
赢家的脚本
 
        伯恩把赢家定义为“清楚自己的目标,而且能完成目标的人”。罗伯·葛丁(Robert Goulding)还加上“并且其结果会使世界更美好”。“赢”意味着能舒服、快乐、平稳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如果我在儿时决定要当个了不起的领导者,最后我成为一个成功、能发挥所长的将军或是民众称道的政治家,那么我就是个赢家:如果我决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长大以后我也快乐满足地成为百万富翁,那么我也是个赢家;如果我决定成为一个两袖清风的隐士,长大后我高兴地隐居在山洞里,那么我也是个赢家。所谓“赢”和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有关。
 
输家的人生脚本
 
        相反地,输家的意思是“无法完成自己目标的人”,重点不在于有什么成就,而是过程中舒不舒服。如果我决定当一个了不起的领导者,后来从军,却被军队开除,我就是个输家;如果我的政治生涯因为丑闻而结束,我也是个输家:如果我决定成为百万富翁,结果却成了一文不名的隐士,那我一样是个输家。
        如果我决定成为百万富翁,即使成功了,却因为胃溃疡、生意的压力太大,老是觉得很痛苦,那我仍然是个输家;如果我想当隐士,虽然隐居到山里,却一直抱怨没钱、住得不舒服、没有同伴,那我还是个输家。
        伯恩定义“赢家”和“输家”,是从是否“完成清楚的目标”的角度来谈,为的就是强调“赢家”不等于一般人所认为的拥有很多钱及很好的物质享受,而“输家”也不等于贫穷、缺乏物质享受。
        问题在于很多人小时候所决定要达到的目标,无可避免地会造成痛苦的感觉、自我限制,甚至是身体的伤害。例如小宝宝在还不会说话时可能已经决定“不管我做什么都会失败”,如果要达到他的目标,不管他做什么,结果都会失败。另一个小孩可能很早就决定“要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我必须死”,他如果要达到目标,结局必然是个悲剧。即使他不同意伯恩的定义,每个人也都会认为这种结局属于输家。
        输家的人生脚本可以根据结局的严重程度概略地分为三种:第一度、第二度和第三度。
        第一度输家的人生脚本,是指失败还算轻微,还可以在个人的社交圈中和别人讨论,比如工作上经常和人发生争执,有轻微的忧郁症状需要看门诊,或是学校的考试被当掉。
        第二度输家的人生脚本,是指不舒服的结果严重到不能当做社交场合的话题来和别人讨论,例如一再地被老板开除,严重的忧郁症状需要住院,或是因为行为不良被学校开除。
        第三度输家的人生脚本,是指造成死亡、严重的伤害或疾病,或是严重的法律纠纷。例如盗用公款而入狱,因为精神疾病而终身住院,或是考试失败而自杀。
        我们常用“悲剧性”来描述第三度输家脚本和其结局,这个字源于古希腊文hamartia,意思是指古希腊悲剧人物的根本缺点(因而造成悲剧)。这个字反应出输家的人生脚本就像古希腊的悲剧一样,因为早期的负面决定,而无可避免地以悲剧收场。
 
非赢家的人生脚本
 
        所谓非赢家的人生脚本就是上述两者的中庸,他日复一日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不冒任何危险。这种人生脚本通常称为平庸的人生脚本。
        在工作上,所谓非赢家不会自己当老板,也不会被开除,而会在工作岗位上做下去,最后拿到刻着纪念文字的大理石钟,然后安静地退休。他也许会坐在摇椅上回想:“如果我有机会的话,应该也可以自己当老板,不过,我已经做得不错了。”
 
赢家、输家、非赢家
 
        伯恩认为可以问一个人:“如果他失败的话会怎么做?”来区分他是赢家还是输家。赢家知道该怎么做,却不会去谈论,而输家不知道该怎么做,却会谈很多如果自己成功就会如何如何的话,例如“等我赚到第一个一百万元……”“当机会来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别无选择,而这就是他输的原因。
        赢家永远会有不同的选择,这是他赢的原因,如果一件事失败了,他会去做别的事,直到成功。
        非赢家有时会赢,有时会输,但不会大起大落,因为他不冒任何风险,生活很安全,这就是他平庸的原因。
 

创建时间:2017-11-23 14:26